top of page
縱使你每天被孩子氣炸
咖啡v.s.情緒

2019/03/15  

每天都要跟小孩說的九句話:[想想我今天說了.....?]

1. 我愛你!
[孩子睡覺前必說]

2. 我喜歡看你做xxx (某件事)。
[我最常說:媽咪好喜歡聽你唱歌,你的聲音好美!]

3. 你讓我感到很快樂!
[當我說:媽咪人生有你,變得更快樂了!《當然要暫時拋開痛苦時刻不去想》可以看到孩子的微笑及眼中散發出的光芒!(孩子會覺得自己很有價值!)]

4. 我很為你驕傲!
(孩子嘗試困難的事,希望聽到父母說他做得很好)
[孩子每天學新的事物都可以用!]

5. 你很特別!
(讓孩子知道他有特殊的天份/強項)

6. 我信任你 !
(建立與孩子間互信的基礎,可以培養誠實的小孩)

7. 我相信你!
(讓小孩感到自己的價值)

8. 你一定可以做到!
(鼓勵小孩不要放棄)
[任務小到將不愛吃的青菜吃光也可以]

9. 我很感謝你!
(舉一個具體的例子)
[孩子等我講完五分鐘電話才找我去玩,跟他說:謝謝你耐心等待媽咪!]
[在睡前說:Thank you for being my son, as you made me so happy.......]

2018/11/18  

各位爸爸媽媽會一大早喝咖啡想提神,結果越喝越感到焦慮嗎?

原來專家研究喝咖啡也有最佳時間,避免莫名焦慮不安....!

10點了,可以喝咖啡囉!也別忘了每日深呼吸練習,讓自己情緒更安定、開心!

(請參考Koala PG 彩虹呼吸法 on Koala FB)!

https://www.setn.com/m/news.aspx?newsid=458076

您認為小孩不聽話,父母可以體罰嗎?

2018/08/09 

本月我們定了「體罰」這個主題,來與家長深入探討及分享交流。因為我對於最近這「怵目驚心」的一幕,一直無法釋懷:

在艷陽下戲沙的小男孩
歡樂的嬉笑聲 
突然嚎啕大哭
母親斥責,聽到一個巴掌聲
母親吼著:你再哭,我就再打你一巴掌!.....

我思索著:假日一大早帶小孩到戶外玩沙,應該也是和我們一樣很愛小孩的母親吧?!......那究竟是為什麼?一定要用體罰來「教養」小孩嗎??體罰對小孩成長過程有什麼負面影響呢?

2018/09/01 

我們8月11號發布的「您真的要體罰小孩嗎?」一文(經粉絲廣大分享轉載),文章裡面(註二)所引用的一篇美國心理諮商師留佩萱所寫的好文章「腦科學告訴我們:體罰會把大腦打壞」,我們也在此特別轉載登出。

該文以腦神經科學角度,詳細分析家長應該如何協助在情緒中的小孩分辨情緒、理性思考,以活化上層腦,而不是用體罰等激烈方式來處理小孩情緒問題。是家長必讀的好文章!

https://ppt.cc/fsV7vx

2018/08/11 

在沙坑裡,四歲的祐祐正用樹葉載著小螞蟻渡河,已經到了約定回家的五點鐘還是不動如山,直到媽媽三催四請還心不甘情不願地反抗著,尖叫「我不要回家,我還要玩!」媽媽強行拉走,沒想到祐祐抓起一把沙,用力往空中撒,就在這時,媽媽「啪!啪!」兩聲,清脆的巴掌聲瞬間劃破遊戲場,也留下一臉錯愕的孩子和旁人。

在管教孩子的現場,這類狀況屢見不鮮──當孩子不守約定,當孩子的堅持和父母的需求衝突,當孩子以強烈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……體罰是最迅速、也有效停止當下紛爭的方式,然而在2016年美國Gershoff和Grogan-Kaylor教授的整合分析(Meta-analysis)研究指出,發現父母使用體罰雖然會讓孩子短期內「聽話」,但卻有更多長期的負面影響,包含孩童有更高的暴力侵略傾向、有較高的反社會行為、更多行為問題、更高的心理健康問題、與父母的關係較差,這些孩子也被發現有較低的認知能力和自尊心,以及在成年後會比較支持使用體罰。

我們進一步分析體罰可能的具體影響如下:

1、 體罰,大腦會被「打壞」(註二)
腦神經科學研究顯示大腦具可塑性,會隨著經驗發生變化,尤其是嬰幼兒時期,還在迅速成形的大腦具高度可塑性,其經驗影響尤其深遠!掌控幼兒情緒的杏仁核屬於「爬蟲類大腦」,一有刺激便不經思考馬上反射,於是受到威脅就咬人,生氣了就打人!而調節情緒的前額皮質葉一直要發展到二十五歲才完全成熟。體罰,活化了孩子的爬蟲類大腦,一旦進入了反射性的攻擊或逃開模式(fight or flight),便喪失了學習運用前額皮質葉 (理性思考) 的機會。
所以,父母要給孩子大腦甚麼樣的刺激或經驗?

二、體罰,打不出解方,卻給了孩子不良示範
究竟甚麼是造成體罰的原因?在體罰後,似乎也失去的焦點。體罰後,孩子可能停止了家長禁止的行為,然其專注力也轉移到驚嚇、疼痛或是害怕之上,反而忽略了問題本身。父母要的是教育的機會,讓孩子從中學會解決問題,還是學會屈服於權勢之下?再者,父母「身教」暴力,以暴制暴,孩子從中學會了面對與自己不同意見或衝突時,是化解還是攻擊?
究竟,父母想要教會孩子甚麼?

3、 體罰,打斷了感情聯結,打出了對世界的恐懼、敵意,甚至沒自信
作家吳曉樂以家庭教師的角度,貼身刻畫出台灣父母為了孩子學業而無所不用盡其的苦心,然而孩子、親子關係,甚至父母本身也因此被扭曲到極致(註三)。她筆下的眼鏡仔是個被眼鏡、被成績奴役的孩子。母親照顧他的生活,更為他請了最好的家教老師,但對他的頭腦、行事以及學習成效總是嫌惡,更交代每個家教老師用力體罰。以致下筆作答前,眼鏡仔總是遲疑,被家教老師趴掉眼鏡的眼睛,究竟看到的是甚麼樣的世界?內化了媽媽對自己的看法,他是怎麼面對世界的?
到底,父母想要管教出甚麼樣的孩子?經營甚麼樣的親子關係?

我們要的,是懲罰,是逞一時之快,還是管教孩子?有完美的管教方法嗎?管教,不只是技術,而是門藝術,會在親子的日常互動中發展出來,端看父母對孩子的性格、脾性以及身心發展狀況的了解,摸索出適切的處置。

父母可能會問:如果為避免以上負面影響而不使用體罰,我們有何其他建議呢?

1、 父母的心理建設
當科學已經證實孩子的情緒腦是受刺激後直接反應,我們應畫出讓孩子學習處理情緒的空間。當父母快被情緒淹沒時,可對自己喊話:「孩子現在裝著爬蟲腦」、「孩子大腦未成熟」。然而,接受孩子的情緒不代表放任孩子為所欲為,因為孩子的大腦正在發展,更需要父母的劃定界線,告訴孩子甚麼是被允許的,甚麼是不應該的,如果情況嚴重,則先帶離現場。在祐祐的例子中,撒沙的行為已影響到他人與環境,母親宜先強行帶離,待情緒較緩和後,再進行教育。

2、 明定規則,適度剝奪孩子權利
如果知道孩子賴皮之後會有激烈的情緒表現,可在出門前先約法三章。祐媽在撒沙事件後可向祐祐分析撒沙會如何影響別人和環境,讓他知道自己的行為所造成的後果,如果再出現類似行為,就先暫時不去沙坑玩,等到在家裡練習了三次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後,再去沙坑玩。這樣可以不僅會讓祐祐珍惜到沙坑玩的機會,也學到適切的情緒表達。

三、當下懷有中立地好奇
事情發生的當下,父母可先嘗試抽掉情緒,非只是聚焦行為,而是以中立的第三者角度好奇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。孩子現在的狀態是疲倦、無聊、肚子餓、裝蒜、意圖幫忙、忽視規則還是其他?而他的行為動機是為了引起注意、追求權力、報復還是逃避(註四)?針對不同的年紀、不同的狀況,有不同的處理方式。以祐祐為例,或許他現在疲倦了,還在專注完成載小螞蟻渡河的任務,或許剛在渡河時遭遇了挫折,如果母親細心觀察,可以等他告一段落或同理他的感受後再帶回家。

四、示範幽默
有時狀況真的很尖銳,看似無轉圜餘地時,幽默是最好的解套。例如在祐祐例子中,媽媽可以開玩笑說:「五點囉,小螞蟻肚子餓了,我們帶它回家請它吃頓大餐吧!」等從遊戲中發展出來的趣味情節,或許可以讓孩子樂意接受,而阻止後續的發生。待負面情緒過後,再討論當時的不妥行為以及明訂規定。

情緒發生的當下,揭露自己和孩子的在意,讓我們得以知道在何時何地為了何事物,我們會挫折、焦躁、悲傷、沮喪、憤怒甚而失控,是了解自己和孩子的有利途徑。父母可以細心觀察,從中發現自己的教養觀與處理模式,更可運用它來協助孩子更了解自己,進一步協助他成長──讓孩子學習調節情緒而不是用暴力解決問題,讓孩子學習以合理的方式表達情緒而不傷害人,讓孩子學習理解自己的行為對他人所造成的影響,讓孩子學習如何思考和解決問題──更讓他知道父母能夠理解他的感受,並且願意和他一起面對這個世界!

作者:玲玲老師/編輯團隊/無尾熊烏托邦

參考資料:
註一:美國最新研究證實:體罰只會對孩童造成負面影響
https://ppt.cc/fboSJx

註二:腦科學告訴我們,大腦會被體罰打壞
https://ppt.cc/fsV7vx

註三:吳曉樂(2014)。第1個家:人子,與貓的孩子。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:被考試綁架的家庭故事 一位家教老師的見證。網路與書出版。

註四:狄克梅爾和麥凱(2016)。《阿德勒的幼兒教養課──培養孩子面對挑戰的勇氣》(王敬仁譯)。台北:遠流。

2018/02/18 

1. Accept & Respect it (接受、尊重你的負面情緒)

2. Let it Go! Don’t stay long... ( 勿停留在負面情緒裏過久。設法讓它離開 ~ 例如:運動、散步,用呼吸讓怒氣從身體排出)

3. Speak out! (如果別人的言語讓你生氣,要大聲說出來讓對方知道)

♥️感人又富教育性的影片,與我們Koala PG 所引導的方向一致!不要錯過囉!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AiNiForever.99/videos/2105965809631484/

2018/05/03 

“LATER”策略, 我覺得很精確、又實用,與大家分享!
LATER= Leave + Assure+ Time Out + Embrace+ Review

<Quoted from Good TV 家庭好消息>

L-Leave:離開現場,離開會讓孩子有情緒的狀態,也盡量減少其它旁人插手的狀況。

A-Assure:再次確認孩子明白發生什麼事,孩子要知道我們要把他帶離現場的原因是什麼。

T-Timeout:若孩子或大人情緒仍然很高漲,一定要給彼此冷靜的時間,讓情緒先平復下來。

E-Embrace:對孩子表達愛,可能是擁抱,可能是拍拍他。即便孩子可能真的犯錯了,但父母還是接納他、包容他、愛他。

R-Review:過一些時間再與孩子說說看這件事,再次強化一些教導的訊息,不能說粗話,生氣應該要怎麼做…等等。


<p.s. 影片中說可以在睡前。我倒覺得為了避免影響睡眠,最好是在其他時間:像是幫小孩洗澡或玩後休息的時間>

遇到這些類似的情況我們難免會很有情緒,但千萬記得別在情緒高漲時管教,才能避免孩子心靈及自尊受傷,也才能有健康又有效率的溝通。

https://youtu.be/BOrpmFyhD6g

2017/12/02 

很多爸媽每天都為小孩經常很固執或鬧情緒而頭痛,包含「起床氣」、不願意換衣服或只願意穿某件衣服或某雙鞋子(但不適合該場合)才要出門等等。

除了用「轉移焦點」的策略之外,我發現有時候用「幽默(humor ) 」的方式處理,例如用故事讓他把負面的情緒轉移到另一個故事情境中,也很有效,又不會傷親子間的感情。

例如:有一次我4歲的兒子要出門,但不願意換外出的衣服。剛好那件衣服是黃色有黑色條紋的T-Shirt , 我靈機一動,說:「你看!小蜜蜂要來囉!...嗡.......屁股上有根刺,他要來刺不願意換衣服的人!」我兒子馬上說:「我要換衣服了」

 

再舉例:最近他假日太晚才去睡午覺,三點前要叫起床以免晚上睡不著。小孩的起床氣眾媽咪皆知,為了預防他的起床氣,我看到旁邊的黏土小工具,靈機一動說:「挖土機來了⋯⋯吱......它要把沒起床的小孩挖起來。」(知道我兒子是車子迷)然後假裝用鏟子,說要找一個大的卡車來放(他立刻用枕頭把床隔出一個空間當作是卡車的後車廂,說這裡有很大的空間,然後他是司機要來開卡車了...。」之後他在要起床的時候看到我,都會笑咪咪地問「挖土機來了嗎」?

慢慢地,我覺得與小孩的互動是不需要「硬碰硬」的。可以冷靜下來(爸媽也可以練習:深呼吸 - 數到五....)想一些「幽默」的策略來應對。順著小孩愛玩的天性,小頑童 vs. 大頑童,誰輸誰贏,很快就會揭曉了 !

2017/08/20 

你常為小孩不跟阿姨叔叔打招呼而傷腦筋嗎?

原來小小孩一開始不願意打招呼,是對陌生人自然產生的的畏怯和害羞,這種情緒也是小孩與生俱來保護自己的能力。透過此能力,逐漸學會分辨他人、信任他人!所以不需急著強迫小孩打招呼!

那要如何做,才能讓幼兒慢慢學會和人打招呼?要用尊重、示範和引導。「.......我也看到了媽媽的尊重:她不強迫孩子要馬上打招呼;她先介紹大人給孩子認識,親身示範如何與人問候;她等到孩子安心後,再引導她如何做;並詢問孩子的意願。」

您也不妨試試!

https://m.parenting.com.tw/…/5020180-%E6%9D%8E%E5%9D%A4%E7…/

2017/10/13 

最近請教一位在幼兒情緒教育方面很資深的美國老師:

很多美國情緒教育教材或活動,提供小孩紓解、管控自己負面情緒的方法,例如深呼吸、數到五等。我們平常教小孩練習這些技巧,希望他們養成習慣,在情緒緊要關頭的時候就可以應用。對小小孩而言(六歲以下幼兒),在真的面臨情緒時(例如生氣),就您的經驗,是不是有比較高的挑戰性呢?

老師的回答,我覺得非常受用:

從幼兒階段開始學習情緒管理的技巧,讓小孩在溫暖、正面及安全的環境下學習,可以建立他們未來各方面學習的良好基礎。除了經常練習之外,身為父母也要能夠「作為情緒管理的模範( "Role Model")」!

例如:當父母感到很生氣,在情緒即將爆發之前,能夠深呼吸、對小孩說:「媽媽現在感到很生氣,我要離開房間冷靜一下,幾分鐘後就會回來。」然後等情緒平復之後,告訴小孩:「媽媽現在覺得好多了⋯⋯」小孩看到父母處理自己情緒的方式,自然就會加以學習,而不用太極端、負面的方式去表達或處理自己的情緒。(老師自己在幼兒園遇到情緒壓力時,也是如此作為學生 "Role- model" 呢!)

聽到這裡,回想自己也曾經有幾次在小孩面前做過不好的示範,也下定決心要加緊練習自己的情緒管理。

情緒管理,真的是大人、小孩一輩子都可以學習的課題!

未來,我也會開始分享一些協助父母情緒管理的文章及技巧。讓你我與家中的小寶貝一起努力!

~父母不斷地學習、成長,是小孩一輩子的幸福。

腦科學告訴我們:體罰會把大腦打壞
您真的要體罰小孩嗎?
您認為小孩不聽話,父母可以體罰嗎?
溫暖的爸爸~如何耐心、有技巧地教導生氣的女兒情緒管理?
如何處理小孩情緒爆炸、口出惡言?
小頑童 vs. 大頑童 - 如何用「幽默」來應對小孩情緒?
"Breathing Buddies", by Daniel Goleman
你常為小孩不跟阿姨叔叔打招呼而傷腦筋嗎?
小孩學習掌控自我情緒-父母應扮演的角色
bottom of page